手机扫一扫
服务热线:09:00 - 22:00
0991-4852811
+86 18999918652
+86 18690883175
新疆游首页 跟团游 自驾游 拼车游 团队游 户外徒步 会议接待 热门 喀纳斯 伊犁 库车 天山天池 吐鲁番 那拉提 禾木 喀什 沙雅 魔鬼城 独库公路 可可托海 鄯善 赛里木湖 库尔德宁 喀拉峻
国内游首页 海南 云南 江西 福建 广西 四川 湖南 广深珠 北京 陕西 西藏 甘肃 湖北 山东 贵州 重庆 青海 东北 内蒙古 浙江 江苏 安徽 上海 天津 河北 山西 河南
出境游首页 巴厘岛 泰国 马尔代夫 香港 澳门 台湾 日本 韩国 越南 斯里兰卡 新加坡 塞班 迪拜 哈萨克斯坦 埃及 土耳其 澳新 俄罗斯 欧洲 美国 加拿大
老年团 亲子游 夏令营 丝绸之路
个人定制 企业定制
轿车型 商务型 SUV型 巴士型 越野型 电动型
乌鲁木齐 昌吉 阿勒泰 石河子 伊犁 吐鲁番 克拉玛依 哈密 阿图什 和田 喀什 阿克苏 塔城 博乐 库尔勒
乌鲁木齐酒店 昌吉酒店 石河子酒店 克拉玛依酒店 伊犁酒店 阿勒泰酒店 吐鲁番酒店 库尔勒酒店 哈密酒店 塔城酒店 阿克苏酒店 库车酒店 和田酒店 喀什酒店
游记 美食 购物
铁瓦寺遗址位于天池西侧,距湖边700米处,坐落在一块四千多平方的台地上,座西南,向东北,背靠山面天池。三面青松环绕,幽静清雅,正前方平坦开阔,天然留出一道视野。海北堤坝、湖水,海东卧龙山景,以及游人行色尽收眼底。据说这里上一块风水宝地,左有青龙(左边林边凹地有一眼泉),右有白虎(右望终年白雪皑皑的博格达峰形容清晰可见),山门对山(铁瓦寺的山门正好对海东卧龙山的三重山头)。不知是苍天有意给铁瓦寺预留了这么一块宝地,还是铁瓦寺的缔造者们寻山问水、绿野仙踪,寻觅到这方人间圣地。总之深山古刹结构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宁静、悠远,让今天站在这块高地上凭唁历史的我们感慨万千。
铁瓦寺建造于什么时候?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根据元代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元代初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发动了被称为“上帝之鞭”的西方远征。西征途中召见龙门山道人、全真派道主邱处机。邱道长应召面觐,带领十八弟子从山东栖霞县一路风尘来到天山脚下。南望博格达三峰,突兀倚天,玉冠盖顶,感慨万分,作诗一首:
三峰并起插云寒,四壁横陈绕涧盘。
雪岭界天人不到,冰池耀日俗雅观。
岩深可避刀兵害,水众能滋稼穑干。
名镇北方为第一,无人写向画图春。
邱处机的光临是天池道教文化历史上的里程碑。如果说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驾着汉代赋予的神仙道化的羽翼给天池播下了道教文化的种子,那么邱处机的登临,铁瓦寺的兴建就是给天池文化插下了一面道教文化的大旗。李志常书中说:邱处机师徒为纪念荣登仙境,在天池岸边山上修建一寺,寺以铁瓦盖顶,因而叫铁瓦寺。
另一种说法是铁瓦寺建于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因用青砖砌墙,铁瓦铺顶,故名铁瓦寺。
根据阜康地方史志记载,铁瓦寺在历史上曾三建三毁。初建于乾隆年间,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光绪九年(1883年)建南北陪殿。光绪十至十五年(1884--1889)补修铁瓦寺。1923年,杨飞霞在天池时兴建了山门、钟鼓楼,铸了一口大钟,修缮了左右陪殿。1933年3月7日马仲英部下放火焚毁。1934-1937年勉强重建。1946年,国民政府南京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登天池前,派军队整修道路,维吾尔族木工维修了铁瓦寺,把南北陪殿换上了木地板,屋顶装上了天花板,将铁瓦寺装修一新,作为临时住所。1950年春天,铁瓦寺的道士、庙工下山还俗,寺庙荒废。1958年,寺内大钟被砸落残破。1966年7月16日,文革中在“破四旧、立四新”的风潮中,铁瓦寺大部分木构件被拆去盖了山下的学校。1975年,铁瓦寺墙倒屋塌,彻底变成一片废墟。2002年文物部门进行了考古发掘,为一些广为人知的史事找到了物实,还将一些鲜为人知、土封尘埋的历史进行了考证,更加丰富了这座古建筑的文化内涵。
铁瓦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积淀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因素。它的建造源自于邱处机奠定了它作为天池道教文化龙头老大的地位。其次,清代乾隆、光绪年间天池道教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新疆道教的中心,驰名全国。铁瓦寺因清政府将博格达峰作为“永镇西陲”的象征列入祀典。博格达山清代称福寿山,故铁瓦寺更名为福寿寺。当时规模宏大,建筑宏伟,庙堂之上供奉着道教始祖三清教主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随着铁瓦寺兴建损毁、荣辱兴衰,庙堂中既供奉着道家的神仙,也供奉着佛家的佛祖。1946年,于右任游览天池时,下榻福寿寺中,看到佛道杂糅,道观以寺命名的现状,乘兴提笔大书了一个道家的名称:“灵山道观”。可惜这个纯粹的名字并没有被沿用,这张灵动、飘逸的字幅,也不知飘零何处?
历史上专门为铁瓦寺而作的诗作也不少。清代光绪年间,魏光焘的幕友受庆龙曾作一首《铁瓦寺》
寺名铁瓦铁为环,水唤瑶池霁钯开。
王木穆王都不见,令人千载费疑猜。
魏光焘的另一位幕友李竺勋作一首《铁瓦寺鸣钟》
招提铁瓦铁弥坚,道士清修断俗缘。
为羡鲁阳戈返日,敲钟欲挽夕阳天。
1946年,于右任下榻福寿寺,作书甚多:《三十五年八月十二日,夜宿天池上灵山道院,不寐有作》
飞度天山往复还,今来真是识天颜。
云中瀑布冰期雪,月下瑶池雨后山。
行远方知骐骥贵,登高那计鬓毛斑。
夜深惘惘情难已,万木啼号有病杉。
《天池旁有道士庙,余为题曰灵山寺。住寺中三日,作书甚多》
雨过高峰雾忽开,月明照影一徘徊。
醉余挥洒天山上,似向瑶池洗砚来。
浣溪沙 天山词
我与天山共白头,白头相映亦风流,羡它雪水灌田畴。
风雪飘摇成过去,暮雪收尽见芳舟,山河憔悴几经秋。
关于铁瓦寺的建造过程,在民间广为留传着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据说当年建铁瓦寺时,没有上天池的车道,而且寺址周边都是石山,建寺的砖瓦都是现在盘山道脚下的白土山挖窑烧造好后,由羊驮运上山,经数年材料积累才修建的。阜康当地有了坐地秀才,姓李,家业不小,养了几群羊。每年春、夏、秋季,羊只每天早晨在山下窑口驮几块砖瓦,一边吃草,一边上山,不知不觉到了山顶,卸下材料再一路啃肯草逐水暮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支无怨无悔、浩浩荡荡的运输大军,完成了在世界建筑史上都堪称一绝的漫长、执着而浪漫的材料积累过程。2002年铁瓦寺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了许多砖瓦,砖瓦中央带有指头般粗细的孔洞。无疑这些孔洞就是烧造砖瓦时为运输方便预留的。这些实物的出土充分证明了民间传说的真实性,更为铁瓦寺的历史文化增添了几许执着的虔诚、浪漫的真实。
1923年,杨飞霞隐居天池时曾为铁瓦寺募资铸了口大钟,后来这口大钟被称为“天池一宝”。据记载这口大钟高约2米,上口直径1米,下口直径1.6米,壁厚5厘米,重2吨。钟首为兽头,钟耳有八卦图形,钟身上铸满凸形正楷体铭文,罗列捐献者的身份、官位、姓名和捐银数量。
铸造者为当时迪化高工巧匠田凤鸣、刘民、高中岳、张顺鸣及高徒数人。铸造材料为骆驼和牛转运上山,就地制模,就地建灶制造。据说钟铸好挂起后,庙里的老道对小道说:你一直朝东走,不要回头,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小道士受命后就向东走。从旭日东升走到日落西山,小道士觉得够远的了。一回头,便听到清晰的钟声。小道士回头的地方正是阜康与吉木萨尔县的交界处。因而,铁瓦寺的钟声只能传到这儿。
这个优美的民间故事充分说明铁瓦寺的大钟受到人们的青睐,不愧为“天池一宝”。
暮鼓晨钟,山中岁月,铁瓦寺的这口大钟伴着僧侣度过了多少平实清寂的朝朝暮暮。1958年大炼钢铁时,它被砸坠破损。文革中它彻底被砸烂,当废铁卖了。幸亏残留了几块碎片。在2002年考古发掘中,铸着“副都、前任、盛”等字样的钟片重见天日,佐证了关于这口钟的存在。
其实,关于铁瓦寺还有许许多多的一知半解、只言片语的文化碎片、历史生活。譬如:铁瓦寺经卷、道士采药、制药、治病救人;道长修炼成果,坐化成仙等等。一个存活了将近800年的建筑,它沉沉浮浮、丰富多彩,足够我们细细阅读。
抖音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铁瓦寺遗址位于天池西侧,距湖边700米处,坐落在一块四千多平方的台地上,座西南,向东北,背靠山面天池。三面青松环绕,幽静清雅,正前方平坦开阔,天然留出一道视野。海北堤坝、湖水,海东卧龙山景,以及游人行色尽收眼底。据说这里上一块风水宝地,左有青龙(左边林边凹地有一眼泉),右有白虎(右望终年白雪皑皑的博格达峰形容清晰可见),山门对山(铁瓦寺的山门正好对海东卧龙山的三重山头)。不知是苍天有意给铁瓦寺预留了这么一块宝地,还是铁瓦寺的缔造者们寻山问水、绿野仙踪,寻觅到这方人间圣地。总之深山古刹结构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宁静、悠远,让今天站在这块高地上凭唁历史的我们感慨万千。
铁瓦寺建造于什么时候?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根据元代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元代初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发动了被称为“上帝之鞭”的西方远征。西征途中召见龙门山道人、全真派道主邱处机。邱道长应召面觐,带领十八弟子从山东栖霞县一路风尘来到天山脚下。南望博格达三峰,突兀倚天,玉冠盖顶,感慨万分,作诗一首:
三峰并起插云寒,四壁横陈绕涧盘。
雪岭界天人不到,冰池耀日俗雅观。
岩深可避刀兵害,水众能滋稼穑干。
名镇北方为第一,无人写向画图春。
邱处机的光临是天池道教文化历史上的里程碑。如果说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驾着汉代赋予的神仙道化的羽翼给天池播下了道教文化的种子,那么邱处机的登临,铁瓦寺的兴建就是给天池文化插下了一面道教文化的大旗。李志常书中说:邱处机师徒为纪念荣登仙境,在天池岸边山上修建一寺,寺以铁瓦盖顶,因而叫铁瓦寺。
另一种说法是铁瓦寺建于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因用青砖砌墙,铁瓦铺顶,故名铁瓦寺。
根据阜康地方史志记载,铁瓦寺在历史上曾三建三毁。初建于乾隆年间,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光绪九年(1883年)建南北陪殿。光绪十至十五年(1884--1889)补修铁瓦寺。1923年,杨飞霞在天池时兴建了山门、钟鼓楼,铸了一口大钟,修缮了左右陪殿。1933年3月7日马仲英部下放火焚毁。1934-1937年勉强重建。1946年,国民政府南京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登天池前,派军队整修道路,维吾尔族木工维修了铁瓦寺,把南北陪殿换上了木地板,屋顶装上了天花板,将铁瓦寺装修一新,作为临时住所。1950年春天,铁瓦寺的道士、庙工下山还俗,寺庙荒废。1958年,寺内大钟被砸落残破。1966年7月16日,文革中在“破四旧、立四新”的风潮中,铁瓦寺大部分木构件被拆去盖了山下的学校。1975年,铁瓦寺墙倒屋塌,彻底变成一片废墟。2002年文物部门进行了考古发掘,为一些广为人知的史事找到了物实,还将一些鲜为人知、土封尘埋的历史进行了考证,更加丰富了这座古建筑的文化内涵。
铁瓦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积淀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因素。它的建造源自于邱处机奠定了它作为天池道教文化龙头老大的地位。其次,清代乾隆、光绪年间天池道教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新疆道教的中心,驰名全国。铁瓦寺因清政府将博格达峰作为“永镇西陲”的象征列入祀典。博格达山清代称福寿山,故铁瓦寺更名为福寿寺。当时规模宏大,建筑宏伟,庙堂之上供奉着道教始祖三清教主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随着铁瓦寺兴建损毁、荣辱兴衰,庙堂中既供奉着道家的神仙,也供奉着佛家的佛祖。1946年,于右任游览天池时,下榻福寿寺中,看到佛道杂糅,道观以寺命名的现状,乘兴提笔大书了一个道家的名称:“灵山道观”。可惜这个纯粹的名字并没有被沿用,这张灵动、飘逸的字幅,也不知飘零何处?
历史上专门为铁瓦寺而作的诗作也不少。清代光绪年间,魏光焘的幕友受庆龙曾作一首《铁瓦寺》
寺名铁瓦铁为环,水唤瑶池霁钯开。
王木穆王都不见,令人千载费疑猜。
魏光焘的另一位幕友李竺勋作一首《铁瓦寺鸣钟》
招提铁瓦铁弥坚,道士清修断俗缘。
为羡鲁阳戈返日,敲钟欲挽夕阳天。
1946年,于右任下榻福寿寺,作书甚多:《三十五年八月十二日,夜宿天池上灵山道院,不寐有作》
飞度天山往复还,今来真是识天颜。
云中瀑布冰期雪,月下瑶池雨后山。
行远方知骐骥贵,登高那计鬓毛斑。
夜深惘惘情难已,万木啼号有病杉。
《天池旁有道士庙,余为题曰灵山寺。住寺中三日,作书甚多》
雨过高峰雾忽开,月明照影一徘徊。
醉余挥洒天山上,似向瑶池洗砚来。
浣溪沙 天山词
我与天山共白头,白头相映亦风流,羡它雪水灌田畴。
风雪飘摇成过去,暮雪收尽见芳舟,山河憔悴几经秋。
关于铁瓦寺的建造过程,在民间广为留传着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据说当年建铁瓦寺时,没有上天池的车道,而且寺址周边都是石山,建寺的砖瓦都是现在盘山道脚下的白土山挖窑烧造好后,由羊驮运上山,经数年材料积累才修建的。阜康当地有了坐地秀才,姓李,家业不小,养了几群羊。每年春、夏、秋季,羊只每天早晨在山下窑口驮几块砖瓦,一边吃草,一边上山,不知不觉到了山顶,卸下材料再一路啃肯草逐水暮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支无怨无悔、浩浩荡荡的运输大军,完成了在世界建筑史上都堪称一绝的漫长、执着而浪漫的材料积累过程。2002年铁瓦寺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了许多砖瓦,砖瓦中央带有指头般粗细的孔洞。无疑这些孔洞就是烧造砖瓦时为运输方便预留的。这些实物的出土充分证明了民间传说的真实性,更为铁瓦寺的历史文化增添了几许执着的虔诚、浪漫的真实。
1923年,杨飞霞隐居天池时曾为铁瓦寺募资铸了口大钟,后来这口大钟被称为“天池一宝”。据记载这口大钟高约2米,上口直径1米,下口直径1.6米,壁厚5厘米,重2吨。钟首为兽头,钟耳有八卦图形,钟身上铸满凸形正楷体铭文,罗列捐献者的身份、官位、姓名和捐银数量。
铸造者为当时迪化高工巧匠田凤鸣、刘民、高中岳、张顺鸣及高徒数人。铸造材料为骆驼和牛转运上山,就地制模,就地建灶制造。据说钟铸好挂起后,庙里的老道对小道说:你一直朝东走,不要回头,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小道士受命后就向东走。从旭日东升走到日落西山,小道士觉得够远的了。一回头,便听到清晰的钟声。小道士回头的地方正是阜康与吉木萨尔县的交界处。因而,铁瓦寺的钟声只能传到这儿。
这个优美的民间故事充分说明铁瓦寺的大钟受到人们的青睐,不愧为“天池一宝”。
暮鼓晨钟,山中岁月,铁瓦寺的这口大钟伴着僧侣度过了多少平实清寂的朝朝暮暮。1958年大炼钢铁时,它被砸坠破损。文革中它彻底被砸烂,当废铁卖了。幸亏残留了几块碎片。在2002年考古发掘中,铸着“副都、前任、盛”等字样的钟片重见天日,佐证了关于这口钟的存在。
其实,关于铁瓦寺还有许许多多的一知半解、只言片语的文化碎片、历史生活。譬如:铁瓦寺经卷、道士采药、制药、治病救人;道长修炼成果,坐化成仙等等。一个存活了将近800年的建筑,它沉沉浮浮、丰富多彩,足够我们细细阅读。